1.二季度第一天,A股高开低走;
2.港资逆市流入,全球流动性危机有所缓解;
3.大部分机构预测,4月份将迎来底部拐点。
——编者按
社长说
日经也不行了,前几天奥运会的利空落地后反弹了一段,今天午后稳定下跌,当然也受道指影响,欧洲三憨果然是不出所料的低开,截至发稿,均下跌3%。
昨天公布PMI数据52%,直接看数字感觉不错,但是主要还是上个月基数太低(35.7),当然在枯荣线以上还是有所改善的。
二季度第一天,A股来个开门红,不过仅仅开的时候比较红,还是受不住外围影响。社长认为,目前A股虽然大概率还处于弱势震荡,但并不用太过于恐慌,前段时间美股大跌我们蓝筹马上跟,是因为流动性的影响,外资这边逃离去补自家市场,但近期频繁的救市已基本解决流动性危机,手里有票的可耐心持好。
接下来,看一下消息面:
油价恐将继续下跌
油价可能继续下跌,因需求受疫情影响而大减,行业专家在高盛发布的采访中称,全球原油储存空间即将耗尽,几个最大产油国之间对市场份额的争夺战加剧,也让形势更加严峻。
ps:目前油价在每桶20多美元,3月暴跌,此前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与俄罗斯和其他产油国之间的减产协议破裂。
石油问题专家表示,“会有一段低油价的时期,至少是未来几个月,可能还会更长”。
菲律宾农业部长William Dar周三试图缓解主食供应疑虑,他称菲律宾贸易商采购的2020年稻米订单有130万吨,当中超过半数还没交货。
Ps:菲律宾为全球最大稻米采购国。目前,菲律宾正指望缅甸等东南亚邻国来协助其提高稻米库存。同时,菲律宾农业部长还鼓励国内贸易商引进更多谷物。
泰国预期将增加稻米出口 因疫情导致其他出口国供应减少
泰国稻米出口商考虑增加销售,因新冠肺炎疫情扩散引发全球粮食安全担忧,而其他主要稻米出口国或实施出口禁令,或因为疫情防控需要而宣布封城。
Ps:泰国是仅次于印度的全球第二大稻米出口国。因为疫情导致印度开始为期三周的封城,泰国的稻米出口前景有所改善。泰国稻米出口协会荣誉主席表示,“目前并无迹象显示泰国会限制稻米出口”。
4月展望
首先,咱先来回顾一下市场。
2020年3月,市场整体呈现冲高回落的态势。受海外疫情形势恶化影响,全球经济下行的担忧加剧,风险偏好回落,资本市场重挫,A 股相对外围市场彰显韧性。
那么,接下来,4月该怎么走?
由于疫情对经济的影响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市场当前还难以对其准确定价,预计4月国际金融市场仍将宽幅震荡。
从大局环境展望,4月市场底部信号将逐步明确,短期市场可能仍有反复但下行空间不大,中长期看目前已处于重要择时买入时点,长线资金建议把握左侧布局良机。
1.市场底部信号将逐步明确
据投研公社的探讨,市场底部的形成伴随四个“底部信号”,即政策底、流动性底、疫情底和经济底。
【政策底】政策底已明确:随着全球疫情蔓延,欧美主要国家已从消极应对转向积极抗疫,货币财政政策双向发力,全球政策底已现。
【流动性底】流动性底已出现:美联储等全球央行依靠大规模的宽松政策遏制了流动性危机的深化蔓延,避险资产价格重新开始上涨,VIX 指数阶段性见顶回落。
【疫情底】疫情底仍需等待:疫情蔓延是当前压制市场的最核心因素,结合国内数据来看,欧美主要国家的疫情至少要到4月中上旬才有望见到峰值,在疫情底明确之前,全球资本市场的拐点仍需等待。
【经济底】经济底会在疫情底后出现,疫情之后经济将重回上行周期:全球经济短期仍将不断恶化,但美国经济在政策托底下暂时不会爆发严重危机,而中国经济将在发行特别国债、提高赤字率等政策推动下首先企稳回升,危机过后,原本的经济弱周期有望变成大幅反弹的强周期。
2.短期市场可能仍有反复但下行空间不大,中长期看当前已处于重要择时买入时点。
短期来看,全球疫情仍未出现明确拐点,叠加4月进入财报密集披露期,市场仍有震荡的可能,但下行空间不大,沪指2600点是技术层面强有力的支撑位。
中长期看,当前已处于重要择时买点。一方面,重要指数的股债利差已达到历史极高水平,A股配置价值凸显。另一方面,中国经济有望首先从疫情中复苏,3月初大幅外流的北上资金已经开始转为小幅买入,A股在全球资产配置中极具吸引力。
此外,我们预计美国疫情数据有望在4月中旬见顶,届时主要压制因素缓和后市场可能迎来新一轮上行,建议长线资金把握左侧布局良机逐步加仓。
3.4月投资者需关注全球疫情发展、一季度经济数据,以及可能召开的两会的政策布局。
随着国内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全球央行集中释放流动性对冲风险,短期政策空间足够大,缓解了恐慌情绪的蔓延。
值得注意的是,受全球疫情影响,短期我国出口将在未来1个季度仍将承受压力,而与此同时,国内需求将明显释放。4月中下旬披露的一季度经济数据将明确经济受疫情影响的程度,稳增长压力下政策可能进一步加码。
此外,供给端复工到位后,需求端修复将成为疫后政策重点,以“两会”为契机,积极财政、宽松货币的政策空间将打开。
4.配置上,关注传统基建和内需消费,可提前布局海外产业链。
一季度国内经济大概率负增长,叠加4月可能召开全国两会,将为稳增长预期提供重要催化,建议把握稳增长的两个重要抓手:基建和内需消费。
深度参与全球化的制造业受损程度取决于海外疫情持续的时间,未来两周是观测美国新增能否见顶的重要窗口。
随着国外疫情的向好,或许能够提前布局此前受疫情影响大幅下挫的海外相关产业链。
4 月,随着海外波动缓和,国内政策对冲也将持续加码,市场将逐步走出底部、迎来修复。咱公社认为,除了市场一致预期较强的基建、地产等领域,更应关注消费端的预期差。
“三驾马车”中消费最具后劲,是全年稳增长重要手段。之前,政治局会议还再次强调,要“确保实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来看,消费是当下拉动经济最有效力量之一,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已接近 60%,短期居民消费意愿回升,消费回补空间大,长期来看消费也是最有后劲的。
随着疫情基本得到控制,限制性措施逐步接触,消费端可能出现报复性反弹回升。
此外,促内需政策持续加码。财政部部长刘昆23日在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时表示,中国积极的财政政策将更加积极有为,大力提质增效,支持扩大内需。
3月27日政治局会议也进一步强调要加快释放国内消费需求,稳定国际供应链。推动各类商场、市场复工复市,生活服务业正常经营。扩大居民消费,合理增加公共消费,启动实体商店消费,保持线上新型消费热度不减。
目前,为应对疫情对消费的影响,已有不少地方政府通过发放消费券,激发居民购买欲望,促进消费跨期回补。今天公社的小书记还在感概,他们家乡发放3.18亿元消费券,囊括了餐饮、体育、图书、乡村旅游消费券等等。
4月,随着内需驱动、外资流出冲击缓解,需求将回暖的消费板块值得重点关注。